Skip to content

2024 年终总结

Updated: at 11:42

又快到 2024 年终了,如约,对一年的经历与思考做个总结。

一、关于记录

记录已成为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,对自己来说是一个可以不断丰富与挖掘的知识库。

1. 卡片记录

绝大部分的思考、笔记与闲杂记录均放在 ObsidianObsidian 是我真正的第二大脑,也是我电脑中打开频率最高的工具之一,也沉淀出了一套自己使用 Obsidian 进行思考的方式。

到目前为止,在 Obsidian 中记录的卡片已经有 3724 张,平均每天 3 ~ 4 张卡片,这个节奏已经比较稳定。

2025 年,除了持续记录卡片外,还想做的一点是,借助 AI 让卡片网络涌现出更多的洞察,产生更多的输出。

2. 代码记录

写代码算是自己的本职工作,因此代码记录本身还是挺重要的,这一年写的代码主要分为三部分。

一部分是为教学写的,这部分写得比较多,因为是教学,大多代码比较简单。

下面是目前在 OneCompiler 写的代码片段数量,以 C++Python 代码为主, 看起来还是有不少呢。

另一部分是个人使用写的,主要是提升自己生产效率的一些小工具,这部分其实代码并不多,没有细做统计,主要是 PythonJavaScript / TypeScript 相关的代码。

最后一部分是为产品而写,这部分刚开始,写得不多,希望 2025 年调整重心,在这一块贡献多一点。

3. 视频记录

视频记录分为两部分。

一部分是上课的视频直播回放,养成了一个习惯,线上上课都会本地录制做一个记录。统计了一下,一年下来,视频记录竟然超过 150 G 左右了。这部分主要是上课留存,除了备课时去查看前课的内容外,少有去看。

另一部分是专门录制的精讲视频,主要是为了学生复习巩固录制的,内容主要是 PythonC++ 相关的基础教学视频,更精致一些,一般控制在 20 分钟以内,到目前为止共录制 46 个视频,这部分算是自己积累的重要教学资产之一。

2025 年,把自己觉得有价值的一部分视频公开,希望得到更多的反馈,持续改进!

4. 公众号记录

2023 年开启了公众号「大圣不是圣」写作,写作是为了帮助自己更好地思考,同时也希望能借这个桥梁认识更多的朋友。

虽然去年只写了四篇文章,还是收获了一些好评,认识了一些朋友,看来只要用心去写,总能找到认可你的那部分人

从数量上来说,与自己在 2023 年所期待的相差甚远,这当中还有两篇是以前老文的修订版。不过就像最初重启博客写作提到的 (见 为什么要重新写博客),虽然更新频率没法保证,但能保证的是一直会坚持写下去,想到这一点也就释然了。

Obsidian 中还躺着至少五篇半成品的文章,争取早点写完发出来。

另外,对于前面发的几篇公号文章,有不少朋友反馈,文章写得还不错,但太长了,建议可以,分为几篇来写,做成系列,或者写得更简短一些,这个问题自己下来还是认真想了想的,这里做个简单说明。

文章内容短话长说,而不是长话短说,主要原因还是能力不够。用更简短的文字把想要讲的问题说清楚,还真不容易,在篇幅过长和把问题讲清楚这两点之间做抉择,没办法只能选择先把问题讲清楚了,先把这一点做到。如果后面能力跟上了,再谈简短。

当然,如果有适合做成系列的,按系列分为多篇来写确实不错,这一点我后面也会注意。

大家也多鼓励鼓励我。

5. 信息源/人/书/文

2024 年,还做了一件事,把长期积累和筛选的上述几类做了一个精选,方便自己时常关注,反复阅读,我自己大概这么来分的。

这些数字除了全是 2 的 N 次方(程序员遗留劣性)外,没什么特别的意义,主要是为了设置一个门槛,当要加内容进去的时候,如果数量已满,会与现有的条目进行一个简单比较,谁留谁去,二选一,长期下来,留下来应该会越来越有价值。

说明:暂时不会公开这些精选,毕竟萝卜白菜,各有所爱。但如果你有类似的积累,乐意交换分享 ~

6. 文档资料

2024 年,把这些年教学的一些积累整理了一下,发现竟然有不少内容了,为了方便自己使用,干脆做成了一份自用书,目前超过 500 页了,还是有模有样的。

C++竞赛编程指南

内页呈现:

C++竞赛编程指南

因为是为了教学用,整体难度不高,大概分为上下两部分,第一部分是 C++ 编程基础,第二部分是竞赛算法,等再成熟一点,会公开出来。

二、关于思考

这两年,基本上都是处于独立工作与学习的状态,坏处就不说了,但有一个好处,就是 独立观察与思考(自省) 的时间会更多一些。

1. 对学习的思考

面对自己,有了自我的身份;带孩子,有了父亲的身份; 带学生,有了教师的身份。自我、父亲、教师,这三个身份都与教育和学习息息相关,我把教育和学习分开来看,教育是一件复杂的事,还在不断摸索中,谈不好;但学习其实并不是一件特别复杂的事,而且是人人都应该掌握,也能够掌握的一件事。

最近几年,陆续看了大量关于学习科学(Learning Science)的书和文章,有专业的认知科学家写的,也有一线教师写的,也有各个领域的学习达人写的,回头来看,大道至简,学习无外乎 反复与精进 两点,难点在于如何去做到反复和精进,2023 和 2024 年,自己的很多尝试和实践也是落在如何去做这方面,有一些经验可以和大家分享。

2025 年,我会尝试写一些文章,希望把如何通过反复与精进去更好的学习这件事讲清楚。

2. 对审视的思考

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。
--- 苏格拉底,出自柏拉图的《对话录》(Apology,《申辩篇》)

这句话很早就听过,但没多大感觉,也是近两年,独立思考的机会和体验多一些,再来看这句话,意义会有一些不同了,感触也很深。

其实,我理解的审视也是一种刻意练习,提醒我们在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中,通过反思去找到真实的自己,才不会迷失,只有通过持续的自我审视才能理解生命的价值,才能变得更有智慧。隐约觉得有些理解乔布斯那句著名的话了:Stay hungry, Stay foolish,不解释,我也解释不清。

纳瓦尔(Naval)在谈自己对冥想的理解时说到,冥想就是观察你自己的大脑,你怎么观察大千世界,你就怎么观察你的内心世界,时常问问自己,为什么我有这样的想法。

就像计算机编程一样,尽可能在 Debug(调试模式)下运行自己的大脑,看着指令一条条闪过,在需要关注的指令处停止,观察当前的状态,更改参数,再运行,再观察,直到运行结果「正确」为止。

这样的观察和审视不是从小养成的条件反射,而是一种刻意练习,幻想一些场景,在脑子里模拟和运行,时常审视自己的大脑。

2025 年,通过练习,去养成自我观察和审视的习惯。

三、关于人和事

2024 关注的人和事,见图,不解释 ~

四、关于书和文

阅读好书就像在与过去几个世纪最优秀的头脑进行对话。
--- 勒内.笛卡尔

什么是好书?很难有一个精确的定义,但都有一个特点,随时间流逝,好书的价值衰减是很慢的,好书不多,你愿意反复阅读,并且每次读都能有所启发,这些为数不多的好书构筑了你的整个知识框架。

2024 年,看过的书和文总量并不多,下面选了几本个人觉得不错的 ~

豆瓣链接: 计算之魂

计算之魂

在这个世界上,并非所有的问题都是数学问题,即便是数学问题,也并非都可以通过计算机来解决。

这其实是一本科普书,但仍不失深度,对于自己从教学的角度来理解计算思维和算法还是挺有帮助的。

感觉吴军老师近些年来写了好多书,买了一些,但大部分还没看,看过的前一本还是多年前的《数学之美》。

豆瓣链接: 李光耀观天下

李光耀观天下

一个国家的人口结构决定了人民的命运。人口萎缩意味着国家的力量正在减弱。

一直以来,都觉得自己对于政治、历史和文化这些方面是很缺失的,这方面的书也看得很少,知道这本书还是看到有人在推特上强烈推荐,没想到这本书可读性很高,基本上是一口气看完的,看完这本书的感觉是,李光耀才是一位真正的政治家,整本书观点犀利,但很务实,确实很精彩,有这样的领导人,也能理解新加坡为什么发展这么快了。

豆瓣链接: 生活的艺术家

生活的艺术家

要明白活着就是“活着”,并非“为了什么而活”。

相信很多人对李小龙的认识主要还是在他在电影、武术的贡献上,通过这本书,你可以看到一个完全不一样的李小龙,他称得上是一位生活的哲学家和艺术家。

顺便还去看了另一本他的格言汇编书《生活的哲学》。

豆瓣链接: 芒格之道

芒格之道

每过完一天,要努力比早上醒来时更聪明一点点。

这本超级大部头到现在也没看完,只是翻看了其中一部分,芒格经常提到的各种常识:知足、正直、节俭、幽默、多学科思维,在这本书中随处可见,这位跨越近一个世纪的智慧老人在 2013 年离开了人世,但他遗留的这些智慧相信会影响到后来的很多人。

这本书慢慢看,随时可以翻一下。

当然,还读过一些好文,列举其中有留存记录的几篇,就不作解释了。

五、2025 期待

翻看了一下 2023 总结中对 2024 的期待,发现其实没多大变化,一方面说明 2024 年没干成啥事,这些期待都还留着;另一方面安慰自己,从关注长期价值这一点来说,一直还在坚持。

2025,对家庭,好好挣钱养家,言行上给孩子做个好榜样!对自己,踏踏实实过好每一天,身心更健康一点!对其它所有事,Peace & Love 多一点 ~


附:关于时间感知

时间如梭,身边的人都有这个感觉,随着年龄的增长,感觉时间过得是越来越快,为此,还专门去查了一些资料,想知道这样的「感觉」是否有一些较为科学的解释,还真有,关于时间的感知在心理学、神经科学和认知科学上都有一些相关的研究。

大概有下面这几种解释:

  1. 比例时间假说

时间感知与人生经历的总长度相关,你在 5 岁时,一年占据了你生命的五分之一,感觉是一段很长的时间;而当你到 50 岁时,一年仅占生命的五十分之一,在整体比例中显得短得很多,因此觉得时间过得很快。

  1. 生物学节律的变化

人体的生理节奏可能随着年龄变化,从而影响时间感,随着年龄增长,多巴胺水平也会下降,而多巴胺在时间感知中也起着关键的作用。

另外,代谢率降低与神经递质的活动减缓也可能会影响对时间流逝的感知,让时间感显得更短。

  1. 新奇感与记忆密度

人的大脑对新奇事件更加敏感,新的体验会在记中留下更多的痕迹。年轻时,经历的新事物较多,记忆丰富,感觉时间「充实而缓慢」,随着年龄的增长,生活逐渐趋于单调和习惯化,记忆中新信息减少,人类的大脑会对熟悉的情景进行快速编码,减少对细节的关注,重复与忙碌让人无瑕感知时间,回想时自然觉得时间过得很快。

对于这些理论并没有去做更细致地研究,但大致有一些判断,可以去尝试并做出一些改变。

  1. 坚持运动与锻炼,运动可以刺激大脑释放多巴胺,多巴胺的释放不仅会让人感到愉悦,减轻压力和焦虑,运动本身对于提升代谢率和神经递质的活动也有帮助。

  2. 尽可能去尝试一些新事情、多一些新体验,减少生活中那些单调与重复的习惯化事物。

2024 再见,2025,让时间过得慢一点 ⏳ ~

关联


Next Post
当数学遇上编程,所有的边界都打破了(修订版)